8月8日富士康在印度签约,承诺将在未来5年投资50亿美元在印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一时间,关于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中国制造”与“印度制造”的竞争关系,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富士康的此次投资,将对印度总理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形成支持。最近,印度将启动“印度制造”升级版2.0,以进一步促进印度制造业发展。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听起来很类似于德国的“工业4.0”和国内的“中国制造2025”
为何是印度
在本月23日QuEST(全球电信业优质供应商联盟)深圳大会上,华为、富士康、伟创力、富士通等在讨论智能手机制造移师印度时,都认为,印度的最大优势其实是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巨大人口支撑下的市场潜力。
类比一下地球的另外一面的巴西,有足够的人口和土地,但遗憾的是巴西的人力成本其实不低。俄罗斯地大资源多,但人口稀少。相对而言,印度制造确实是最有。
对于竞争,回避和漠视都是不理智的,面对才是出路。
尽管在QuEST深圳大会上,富士康和伟创力都以商业秘密为由,回避了对印度市场的未来动作的介绍。但我们都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在印度设厂,他们的态度不是秘密。
对印度的重视,不仅仅是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厂家,一些手机品牌厂家也迁移印度。联想移动事业部总裁陈旭东上任还不到两个月,便跑去印度拜访了一圈,去印度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联想的本地生产的问题。同样,金立在印度新德里发布新旗舰产品的同时,也宣布将于印度开设生产厂。
小米不设厂,是因为小米并没有自己的生产线,小米对生产线的重视度一般,都不如vivo。即便如此,小米也放消息称,将与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合作,由后者在印度的工厂生产智能手机。这也算,小米版本的印度设厂 的"印度制造"叫板"中国制造"。
竞争陷阱:智能手机制造移师印度
可以说目前大部分厂家的思路都是通过印度的本地化,降低成本,应对竞争。但印度制造的整体水平如何呢?
我们可以在印度的电视、报刊杂志的广告中看到,占多数的是简单的家用产品,“乌莎”吊扇、“巴贾吉”三轮蹦蹦车、“鲁巴”背心、“巴塔”拖鞋等等是家喻户晓的“广告明星”。这些产品档次大概处于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产品档次、质量差,当然印度老百姓倒并不觉得,因为这种质量和他们的生活层次、消费水平倒很匹配。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印度人均收入只有中国的1/4左右。
从手机市场看,印度手机主要以低端为主,市场还处于第一个阶段:智能机替换功能机时期。根据GfK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100美金以下的手机就占据了整个市场80%的份额。
从整体看,印度制造还是处在一个非常低层次的水平。例如,印度塔塔集团研发出的廉价车nano,出尽了风头,被冠之全球最便宜的汽车称号动力差。但是该车配置极低,做工差,安全性能极低,车体不但用较多使用塑料代替钢材,车身也是黏合而非焊接。这种印度制造的存在,对品牌声誉影响是负面的。因此,国产手机厂家贸然的移师印度,与这些厂家为伍,只会使得中国制造向高端发展的努力备受拖累。
提升品质,方为荣耀
成本提升,制造业转移,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历史上,制造业曾经从英国转移到美国,转移到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再转移到中国大陆。如今随着中国大陆成本的提升,再转移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在这种在不断的转移过程中,可以看到德国车没有转移,瑞士的手表没有转移、美国的芯片没有转移。低质粗放的产业转移,并没有影响高品质的产业。
QuEST(全球电信业优质供应商联盟)深圳大会上,华为、富士通等提出应对印度的竞争,核心的工作除了提升品质之外,还是提升品质。一个真正高品质、高口碑的产品是抵御成本引发的价格战的最佳利器。
以老牌手机元器件供应商捷荣为例,给三星做手机结构件时,三星的不良率要求是1200,做荣耀7的时候指标严格一倍,为587.8。当中国手机品牌和手机供应商正在以超过国际大厂的质量要求,来制作产品的时候,我们还会担心nano这样的产品来竞争么?
我们很多国内厂家在营销上、在利润管理上,确实很努力,这也是基础。但这些厂家能否看长远一点,对于产品品质,对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多一些要求,一起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